卓工风采 | 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培研究生风采展(三)机械工程学院陈登伦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9日 16:21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以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身份正式入职中海油(天津)管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有幸成为该联培项目的首批实习生深知这份机会的珍贵,始终怀揣将理论扎根实践以实践锤炼能力的初心,在企业的实战平台上探索成长。一年间,我参与 2项科研项目、4项生产项目,自主钻研了1项科研课题,在躬身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也收获了领导与同事的认可


从实验室到生产一线:触摸工程实践的“真脉搏”

初入企业,我便褪去学生滤镜,以一线员工的标准扎根现场。学校里的实验多为模拟场景,而企业的生产现场更强调落地性与实效性:从车间内管道检测设备的拆解调试,到环路实验系统的参数校准与问题排查,我亲手触摸每一个部件、全程跟进每一个流程、精准记录每一组数据。曾经印在课本上的抽象工程原理,在一次次亲自动手、反复试错验证中变得清晰可触;过去困扰我的理论盲区,也在现场导师的耐心指导与实际操作的打磨中逐一破解。这段经历让我真正摸到了真东西,学到了真本领,更深刻理解了工程的核心价值不是纸上的公式推导,而是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方案。


从学生到企业人:完成思维与角色的双重蜕变

随着项目参与的不断深入,我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实现了跃升,更完成了思维模式的转变在企业期间,我深度参与中海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键技术攻关及中海油(天津)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重大科研项目,还牵头钻研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重点攻关科技项目;同时先后参加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内检测数据处理分析等专项培训,逐步构建起“理论+产业”完整知识体系。

从前在学校做研究,我更侧重理论的创新性与前沿性;如今在企业推进项目,我学会在“性能最优、成本可控、可靠性强、可量产化”的多重约束下,寻找工程实践的最佳平衡点。我也逐渐从追求理论最优转向实现工程最优,从 被动完成任务升级为主动创造价值

融企业文化于行:读懂奋斗背后的“使命感”

如果说专业技能是支撑职业发展的硬骨架,那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践行,便是决定成长高度的软实力。在校园里,科研的动力多源于兴趣与学业要求;而在中海油,愿景、使命、价值观从不只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渗透在每一次技术攻坚的深夜、每一个项目决策的细节里。

同事们为攻克管道内检测器的核心技术瓶颈,常常连续多日驻守实验室反复调试参数他们的执着并非仅为完成绩效指标,更是源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守护国家能源安全深沉使命感。受这氛围感染,我工作之余也主动参与企业组织的团建、技术沙龙等活动,在与同事的协作互动中,不仅提升了沟通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更真融入了这个以奋斗者为本的集体,读懂了能源人的责任与担当。

寄语后辈人:传递实践成长的“真心得”

回望校企联合培养的经历,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这从来不是多一位导师、多一个实习机会的简单叠加,而是一次协同、教融合的育人理念革新它让我提前完成了从校园人职业人的心态跃迁,不再是完成课题的过客,而是主动思考我的研究如何助力团队突破、我的工作如何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这种从被动完成到主动创造的内在驱动力转变,是我步入职场前最宝贵、最扎实的热身

在此,我也想对未来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弟学妹说,这条路或许没有校园生活那般轻松,会遇到理论落地的难题与角色转换的挑战,但请务必珍惜这份磨砺,校园教会我们为何思考、赋予我们深度,企业教会我们如何行动、赋予我们广度,而这份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优势,终将成为未来职业道路上最坚实的铺路石,让大家走得更稳、行得更远